2019-09-04 14:34:30 【 字体: 】
来源:人民日报丨国际金融报
人工智能对法治社会有何影响?法律界如何跟上人工智能时代的步伐?法学专家们围绕以下几个关键词展开了讨论。
人工智能无疑是21世纪最热门的词汇之一,虽诞生于上世纪,但“人工智能法治”却是近些年才兴起的概念,同时也是亟待探索的新领域。
8月30日,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法治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11位法学专家齐聚一堂,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法治新局面。
人工智能对法治社会有何影响?法律界如何跟上人工智能时代的步伐?法学专家们围绕以下几个关键词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一:便利
美国亚利桑那州最高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罗伯特·莫里斯·布鲁特尔(robert maurice brutinel)介绍了亚利桑那州利用人工智能提高法院效率的例子。
据布鲁特尔介绍,他们正在使用一款会聊天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它可以回答法庭用户最常问的问题,类似于“哪种形式适合该法院或该法律事务”,以及“哪里能找到法院规则和相关信息”的问题,这样,法院工作人员就不必每天就同一问题回答多次了。同时,人工智能也将帮助他们管理大量的数字证据,这将使法院能够自动对证据中不相关或非公开信息进行必要的编辑。
“未来,人工智能将帮我们通过案件的进展以及与类似案例的比较来预测该案件的走向。”布鲁特尔解释到,人工智能将针对法官的个人意见,提供比较数据,并帮助管理他们的办案时间和案件量。这将有助于整理审判记录中的相关事实,还能帮助法官找到适用于这些事实的相关法律。
布鲁特尔说:“人工智能可以促进更公平的审判结果。人工智能系统可以不带偏见地去选择和加权数据,因此,这项技术有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决策中固有的偏见。”
美国律师、人工智能法律领域专家约翰· 弗兰克·威弗尔(john frank weaver)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证据运用方面,可以通过算法透明、人工智能的测试与训练、事后分析等技术来识别和消除偏见。
约翰· 弗兰克·威弗尔(主办方供图)
上海市法学会会长、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原院长崔亚东表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可以推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运用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可以有效防范冤假错案。
关键词二:风险
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捷和效率的同时,也给法治社会提出了许多挑战。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认为,自动驾驶汽车、人脸识别技术、深度伪造技术、算法歧视、公共部门的ai服务与决策等方面都蕴藏着较大风险。
申卫星(主办方供图)
斯坦福大学法学院荣誉讲师托马斯·卡特·鲁宾(thomas cort rubin)认为,目前,有部分人士担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时,对个人隐私与数据造成安全威胁。
此外,威弗尔担心人工智能在完善法治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法治。比如美国刑事司法系统采用的风险评估人工智能程序,该程序通过检查被告个人资料的详细信息并计算累犯分数,从而预估其再犯罪的可能性。但这些学习应用程序是针对历史犯罪数据进行训练的,这种训练导致许多人工智能应用程序加剧了系统现有的偏见,从而侵蚀了法治。
关键词三:监管
人工智能深层次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人工智能演进框架的监管与治理是当今世界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鲁宾说:“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设计必须植根于价值道德原则,以保持公正性、兼容性、透明度、可计量安全与可信赖度。”
申卫星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可快速转移、可高度扩展,非国家行为主体进入门槛低、成本低,企业和政府的意识、政策和行动跟不上技术格局的快速变化……这一系列特征使得人工智能的治理需要一个国际框架。
申卫星指出,目前国际上有36份ai综合治理方案,涉及层面包括但不限于问责制、公平与非歧视、透明度与可解释性、隐私、安全等类型。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多元化风险来源与类型,可以做的是,构建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完善现有立法(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等)和新增立法;推动法定义务与发展自由有机融合,明确ai积极与消极义务,赋予ai在科学研究与市场经营一定程度的自由。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周汉华表示,“人工智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各种挑战,需要良法善治保驾护航。”
周汉华(主办方供图)
本次论坛上还发布了《世界人工智能法治蓝皮书》,《蓝皮书》搜集汇总了中国乃至世界有关人工智能法治发展、人工智能法学研究方面的战略、政策、法律、重大理论研究和实际项目应用等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估,形成专门报告。
(国际金融报记者 吴斯洁)
上一篇:
下一篇: